首页 -> IT文摘 -> 经营管理 -> 正文
阿里电商的下一步

3月11日下午,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发布声明,任命陆兆禧为新任CEO,而作为创始人的马云则卸任CEO,专任董事局主席一职。由此,关于马云“接班人”的猜想终于尘埃落定。
  翌日,马云便来到阿里集团市场部,急切地“打探”外界对陆兆禧上任的反响,当得知市场普遍看好陆兆禧接班后,马云喜笑颜开:“以后再有电话找我谈业务,我就直接转给老陆,靠他了。”
  的确,在马云看来,他终于可以卸下阿里的运营重担,从近两年的“身心俱疲”中解脱,不必再为日常的是非纷扰所纠缠,进而专心于阿里的战略。
  马云之所以敢如此“功成身退”,因为他对陆兆禧足够放心,毕竟老陆创建了阿里华南大区,开辟了支付宝业务,做过淘宝总裁,玩过B2B,去年又成了首席数据官,深谙阿里各项业务……
  实则,更重要的是,马云早已在布局上埋下伏笔。就在最近一年,阿里先分拆成“七剑”后又细化为25个事业部,看似组织细碎,“山头林立”,但在马云的运筹中,只要用数据贯通彼此,打破部门围墙,再合力以无线技术颠覆传统业务,最后用SNS和本地化服务开创新局,阿里电商“守正出奇”的下一步便顺理成章。
  数据协同:通则不痛
  中医有一则经典理论: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。” 一个阿里,25个事业部,如若各自为政,只会门第观念日深,难以构建出一个协同的电商生态平台。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参谋长曾鸣的话说,一个淘宝首页面的修改都可能涉及10多个事业部,如果没有好的机制,不仅仅是运营效率低下,整个阿里都可能陷入矛盾重重、寸步难行。正所谓“痛则不通”。
  而想要“通则不痛”,则需要打破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,用互联网的模式来运营阿里,数据则成为贯通25个事业部的核心。
  所谓工业时代的管理,就意味着从上到下的层级,部门之间按照生产要素划分角色,通过领导层协调完成商业运转。但如今,到了“信息经济时代”,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,它们被转化为虚拟世界里的数据在网络中流动,因此,只要将底层数据在不同部门间连通和分享,彼此信息透明,那么,一个集团分解成几十个事业部也可以“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”。这便是互联网企业应有的营运法门。
  就在数月前,三位80后的做法让曾鸣兴奋不已,他们身为阿里某共享平台的员工,平时少不了与各事业部配合,压力很大,因为彼此的提案总是反复冲撞,痛苦的取舍。深思熟虑后,他们决定按照互联网的传统解决这些问题——将IT系统内部开源,共建共享,由此,什么该事业部完成,什么须共享平台实现,更多的是一目了然。
  例如,天猫跟淘宝之间的关系,B2C的天猫要独立发展,需要快速反应,“个性化”的商品、标准、分类新制度,但是它们又不能跟淘宝完全割裂,避免破坏消费者约定俗成的体验,以及平台的完整、稳定。因此,平衡极难把握,技术实现必须经多方长期磨合,进展自然慢了很多。
  但开源之后,天猫这样“新分支”便可进行各种尝试,只要保持平台原代码的稳定,个性化延展就不无可能。如此开源,恰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共享精神,阿里各部很容易能找到协同的感觉。
  当然,在这最基本的数据共通之外,更重要的是业务数据流的贯通。
  比如,将一线消费信息引入B2B的生意中,指导B2B交易。阿里巴巴集团国内B2B负责人叶鹏告诉记者,如果在B2B平台上交易一款风衣,阿里将提供C端类似风衣的销售形势、流行趋势作为参考。如此,消费者的需求与零售商、批发商、生产商快速对接,形成一条高效、柔性的供应链,链条各环节都从消费者角度进行商业运作,资金流转、毛利率自然获得提升,商家们得益的同时,阿里B2B业务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力,平台生态更趋完善。
  按照曾鸣的话说,阿里巴巴从本质上来说,就是一家数据运营公司。今年再听取各个事业部的汇报,他发现数据正成为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的主线,数据生态的“魂”沉下去了,分歧,一目了然;仲裁,简单易行;试错,在透明的框架内;业务,不乏提升手段;从管理到协同便不乏章法。
  移动互联:颠覆自己
  实现内部生态的安定后,创新便成为阿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。马云一直对鲍勃•迪伦(Bob Dylan)那句名言心有戚戚焉——“如果不是在走向重生,就是在走向死亡。”创新、颠覆自己,意味着重生,而因循守旧、被别人颠覆,则意味着死亡。这一次,马云将创新的方向押宝于移动互联网。
  “因为移动购物的发展速度远超我们想象。”阿里巴巴集团秘书长邵晓锋说道,原本预计五年才能达到的目标,实际只用了两年时间。淘宝无线的统计显示,2012年,移动购物方面,阿里日均用户访问量约6400万,全年访问量超过3亿,相关成交金额占总成交的30%,同比增长6.6倍。
  邵晓锋坚信,未来70-80%的购物将在移动端完成。原因之一,是它足够方便,人们在等车、坐地铁的空隙,或者临睡前窝在床上,甚至是早晨坐在马桶上,都可能购物。同时,相比网上“偷菜”这样的一时之热,购物绝对是刚性需求。因此,现在阿里需要做的,就是不断在移动端优化体验。
  依照阿里的盘算,这样的优化需要“双管齐下”。
  一方面,各个事业部可以自行规划移动客户端。像聚划算、天猫都有自己的App,它们的作用侧重于升级现有业务的体验。在马云眼中,这是陆军航空兵,专门为垂直业务打配合。
  比如,现在使用iPhone的女性比例越来越高,她们手机购物的花销远高于男性,且少女人群急速增长,使用者越来越低龄化。那么,聚划算、天猫的无线团队就需要根据变化,在iPhone客户端重新精选商品、调整页面布局,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。
  另一方面,独立的无线事业部则侧重于寻找未来移动互联的入口。在马云眼中,这是空军,他们的使命就是创新移动电商模式,并保持在这方面的“制空权”。
  在不久的将来,如果用户发现茶馆的茶杯很诱人,而家里正缺一套茶具,此时,他只需用手机一拍,等待App匹配相应商品,确认、下单,第二天就能收到货品。“这便是所见即所得。”淘宝无线副总裁邱昌恒告诉记者,再加上语音技术的拓展,两者将构成未来移动购物的主流,当然,它们也是阿里无线团队积累技术的重要方向。
  此外,无线事业部还谋划开放一些工具,吸引卖家参与进来,以博众家之长,完善移动电商生态。同时,无线部门将继续为其他垂直业务提供技术平台、运营平台,帮助其搭建移动业务,植入移动基因。
  不难想见,随着无线生态的完备,各BU的移动基因将会快速复制和蔓延。“我们希望有一天,无线团队可以实现颠覆,令各垂直业务部门完全基于移动特征来思考电商模式,摆脱原有业务体系的束缚。”邵晓锋说道。
  未来:SNS化与本地生活
  管理有道,创新有术,阿里电商“守正”无虞,未来出奇制胜的希望则落到了SNS化与本地生活之上。
  “SNS化是阿里电商的关键,最近喊得少,但我们在努力做。”曾鸣如此解释道。阿里此前在SNS方面走过不少弯路,淘江湖、顽兔等内生SNS都没能取得大成,缺乏社交基因,被视为其重要瓶颈。
  毕竟,在如今的电商生态下,各主体的关系错综复杂,对于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而言,SNS背后蕴藏的关系数据,则是厘清这些关系的关键,清楚了关系,才能有的放矢,吸引流量,匹配流量。
  正如淘宝负责人张宇所说,淘宝集市上,商品数有7、8亿的量级,要吸引买家找到自己所需,免不了匹配个性化的搜索,而掌握其个性,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挖掘SNS关系数据,比如他赞赏了朋友买的什么商品,言语间透露了自己喜欢什么品牌……由此,其个性偏好清晰起来,市场化地匹配流量才成为可能。
  于是,为打破社交基因的瓶颈,阿里内部创立了SNS工作平台,培养社交感觉。在这里,员工们可以为CTO的任命争论,因为价值观不同而相互冲撞,以个人点评来丈量彼此的个性……
  随着相关经验的累加,高管们明确了阿里不需要像新浪微博那样的通用型SNS,而是用SNS打造社区化的淘宝。同时,SNS的生态必须多元化,参与者远不止是买卖双方,还应该有阿里小二、合作伙伴和品牌商,不同的角色制造信息,彼此订阅信息,形成信息流循环,SNS自然会活跃起来。
  “或许明年3、4月份就能有一个结果。”曾鸣告诉记者。相对而言,更近的突破可能就在最近2个月。据阿里巴巴副总裁、聚划算及本地生活事业部负责人张建锋所言,阿里巴巴将推出一款“革命性的本地生活类产品”。
  按照他的讲法,现在,本地生活类服务多集中于吃喝玩乐的团购、打折,不过是停留在营销层面,用低价吸引消费者,制造规模销售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而阿里介入本地生活的目标,则是“洗去营销色彩”,切入到“具体的服务”。
  好比一群消费者在外开会,突然想喝可乐,就可以通过阿里本地生活的App,寻找附近的便利店,一个小时内,卖家就能将成箱的可乐送过来。这比饭店的团购券,电影的打折券更“本地生活化”。
  更值得注意的是,张建锋声称这款产品的设计可为卖家带来足够利益,因此,阿里不需像其他同行那样,组织地面推广团队“扫街”,寻求卖家的认可。此外,阿里对该产品的期待极高,短期目标是实现500万的日均使用量,未来在无线方面的渗透率达到10%,日活跃用户超过800万。
  只是,对于相关产品的名称、商务模式、开发进度、O2O闭环的手法,张建锋一直讳莫如深。至于,它是否与大众点评、美团等本地服务商形成正面竞争,改变行业面貌,一切只得拭目以待。
  不过,可以肯定的是,阿里巴巴正实践着自己倡导的电商生态,从平台管理到模式创新,再到业务突破,无不寻求“道法自然”的生态力量,使得自己的内在与电商大环境相适应。如今,面对渐行渐近的上市,或许马云又会搬出那句老话: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
文章搜索

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
→选择要测试的地区
→选择目标测试点
>> 测试点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