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-> IT文摘 -> 经营管理 -> 正文
比亚迪的表外资产

在比亚迪,藏着一笔无法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。它也许不一定能表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,但它的探索正在为中国经济的崛起留下社会财富。
  不过,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要为它的股东、为它的财报负责,一家财务失败的企业无疑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弃。
  巴菲特为什么
  比亚迪回归A股的招股说明书,公开了许多前所未知的“秘密”。
  糟糕的财务数据,甚至让人怀疑,在过去数年中,它是否就是一家靠着电动车概念不断圈地融资而迅速膨胀起来的“概念股”公司。
  而它2010年度在汽车销售领域内的重挫,也使其传统汽车制造的后续能力受到广泛质疑。
  不过,“股神”依然给予了它信任。
  2010年9月27日,巴菲特飞抵深圳参加比亚迪的商务年会,向与会的近千名经销商和媒体人士申明自己投资比亚迪是“明智的选择”。在随后的几天中,巴菲特甚至拉上一同来华的比尔•盖茨为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和一款商务车的发布“站台”。
  在过去的45年中,巴菲特被全世界投资者尊称为“奥马哈圣人”。在创造了近半个世纪的“投资不败”纪录后,即将退休的巴菲特似乎将自己毕生的信誉押在了一家曾经“名不见经传”的中国企业身上,他和他的投资搭档们究竟看中了什么?
 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经对此给出过简明的答复:巴菲特看中的是“我们的新能源战略、我们成长的历史、管理团队和做事的风格”。
  而随着过去数年中对比亚迪的持续关注与报道,记者同样感觉到作为上市公司的比亚迪内部,确实隐藏着一笔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的“表外资产”。它们或许不一定能表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,但正在为中国经济的崛起留下社会财富。
  为电池找盒子的人
  从一家250万元初始投资的小型企业,做到充电电池领域的世界第一;就在人们以为这家企业已经“定型”之时,却又拓展到了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,并迅速对世界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形成威胁;手机市场“硝烟未散”,转眼又杀入了风马牛不相及汽车制造领域,并在一片质疑身中跻身本土汽车销量之冠;而就在汽车领域内的角逐未见分晓之际,又在太阳能和储能电站市场中硬生生地“插上一腿”。
  如此豪赌,在王传福这位研发电池出身的技术专家眼里,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:买不起制造机械就自己造,进入一个又一个的陌生市场,只是为了给电池找个“盒子”来装——在王传福看来,汽车和储能电站也不过是一个比一个大些的“手机壳”,最终依旧会被自己所生产的电池所塞满。
  电池,恰恰是上个世纪不可忽视的一项技术革命。王传福刚好机缘巧合地搭上了时势这趟快车。
  而在将电池和手机组件做到国际水平的过程中,先后经历过摩托罗拉、苹果、京瓷和诺基亚等国际级制造巨头“洗礼”的王传福,最终形成了一套从产业链设计到品质管理的制造理念,这套被外界称为“比亚迪方法”的制造管理模式从电池生产到手机组件制造,再到汽车制造,在不断复制中演进,最终造就了巴菲特合伙人理查•芒格眼中的王传福,一位“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”。
  作为企业家的王传福难以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任何准确的估值,就像没有人知道当初那块小小的电池最终会引发汽车领域,乃至人类能源利用模式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一样。
  跨界练习
  首先在电池和手机组件领域获得成功的“比亚迪模式”,曾经被视为“低成本战略”的一种变形:在国际产业巨头以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建立起垄断优势之际,以富士康、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企业,以低成本的研发和制造模式重组产业链,从而获得了新的成本优势。
  然而随着比亚迪的不断“跨界”,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另一个效应开始日益凸显,那就是随着对不同产业链整合规模的扩大,对产品制造本质理解不断深化的企业进入了大规模的“组合创新”阶段。
  夏治冰用“技术宽度”来比喻这种不同产业间的技术组合优势。以比亚迪的汽车制造为例:在掌握了传统汽车的底盘和车身技术后,加上比亚迪的电池技术,就形成了新的电动车产业链,而在这一产业链的完善过程中,比亚迪又以收购加研发的方式,完善了电动车的另一个关键:电控管理技术,并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自身的微电子制造体系。
  在电动化的战略之外,比亚迪利用手机制造领域的经验和技术,形成了传统汽车制造中的另一个核心战略:电子化。在比亚迪的汽车设计者们看来,今天的汽车已经逐步脱离纯粹交通工具的概念,正在成为某种集娱乐、通信和办公于一体的“多功能中心”。
  在新推出的S6车型中,从高品质的车载影音系统,到类似iPad的触摸屏,比亚迪将其在IT电子领域内掌握的技术大规模集成到了车内。尽管这一组合创新的成果还需经历消费者的最终检验,但是比亚迪在多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下所获得的跨界优势,无疑为其未来的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  从某种意义而言,聚集在比亚迪汽车、IT电子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下的数百家工厂,就像当年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产业腾飞期,由丰田、东芝等大型企业与其数以百计的供应商通过交叉持股方式所形成的“企业联盟”。正是在这一复杂的企业网络支撑下,丰田等企业才会形成几乎“无所不能”的强大制造能力,并创造出国际汽车产业的“日本时代”。
 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阶段,由比亚迪亲手孵化出来的这些工厂,也会成为各自领域中的行业标杆,并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与服务。但是直到此时,它们依然只是比亚迪财务报表中的“研发成本”与“投资项目”,其巨大的潜力与价值尚有待开发与关注。
  最老的师傅与最小的徒弟
  身为最了解自己公司资产价值的董事长和控股股东,王传福曾向媒体抱怨,比亚迪所拥有的15000名工程师团队,才是公司真正的“主要资产”,“但是在财务上体现不出来”。
  如果说比亚迪的实力体现在“造工厂”的话,那么造工厂的关键不在于圈地盖厂房,而在于“制造”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。
  据夏治冰介绍,就在汽车销售业务大幅下滑的2010年,比亚迪依然按计划招聘了600多名本、专科应届毕业生。而比亚迪上百家配套工厂中,许多关键零部件工厂的厂长“就是毕业三五年的大学生”。
  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过程中,比亚迪所摸索出的一整套制造管理模式和研发创新理念,为这群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职业教育,而世界级的产业竞争模式,更成为年轻人们最佳的学习与实践平台。
  在汽车整车研发领域,进入仅8年的比亚迪深知自身积累不足,而他们的应对之策既不是将研发服务外包,也不是购买专利,而是“培养自己的年轻人”。
  为此比亚迪不惜以自己视若眼珠的电池技术专利为交换,请来了有125年造车经验的奔驰做师傅,奔驰派出一支六十多人的工程师团,领队的就是传奇车型迈巴赫的整车设计者之一。
  这群经验丰富的“老师傅”跟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们一起从模型、草图开始了一次完整的设计之旅。
  夏治冰一次无意走进合作团队的造型车间,“当时我就震惊了”,他向记者如此形容自己的感受。
  这位在过去8年里卖了100万辆车的汽车销售总经理,才发现德国人居然连汽车坐椅也要做个精细的油泥模型,更将模型上每根线的横缝还是竖缝都做了出来。“你说这几个动作难吗?不难,但我们就是没想到。”中国人在制造领域,许多时候都觉得“做得差不多就好了”,但就这一点细微的差异,累积之下就变成难以跨越的档次之差。
  而在号称“工业之母”的模具制造领域,比亚迪也不惜血本,大手笔收购日本顶级模具制造厂后,“把日本的老工程师拉一半过来,把我们的年轻工程师放一半过去”,就是为了让年轻的工程师们迅速掌握日本模具制造精细化的秘诀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股权激励机制、公司福利以及有意识培育的“家”文化,比亚迪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员工流失率。
  可以想见,这群从二十余岁开始便在国际顶级“师傅”手把手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工程师们,一旦进入成熟期,将会为比亚迪,乃至整个社会创造多么巨大的财富。而今天这群在比亚迪模式的呵护与教育下迅速成长的工程师团,显然也只是巨额“研发收购”项目下微不足道的一个数字。

文章搜索

覆盖全国各省会城市及海外城市的网速测试
→选择要测试的地区
→选择目标测试点
>> 测试点注册